摘尽枇杷一树金

2019年06月05日 08:56:45 | 作者:芮海林 来源:黄山在线
|

 仲夏的一个双休日,我们几个摄影迷背上沉甸甸的相机,驱车来到皖南黄山脚下歙县南郊20多公里、风光旖旎的深渡镇采风。

深渡镇,四面环山,两面临水,青山倒影,水光潋滟,宛若一幅淡淡的泼墨山水画。难怪清代诗人凌廷堪在《深渡》诗中云:“客子溪头晚放船,缓缓双桨下长川。一湾流水清见底,两岸乱峰高刺天。”近年来,旅游人流不断,有增无减。沿江而下,两岸青山叠嶂,江面上水鸟低翔,百帆点点,长龙似的竹排、小舟、游轮等顺流而下……此景此情不由得会使人想起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来。

深渡的太阳是红色的。阳光照在两岸的村庄、田园、山林显得格外火红耀眼。举目远眺,山上,万木森森,竹林青青;山下波光粼粼,轻舟泛水。

深渡的太阳是黄色的。金黄色的枇杷经阳光的照射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美不胜收,风韵醉人。我耳边忽然响起宋代诗人戴复古在《夏日》中的诗句:“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便连忙按下快门,一幅《摘尽枇杷一树金》的画面摄入机中。

与璀璨缤纷的春天相比,夏天生机葳蕤,绿意盎然,仿佛一幅大写意的泼墨山水。然而我为之欢欣的,却是几点十分显眼的金黄——这是画魂,这是诗眼,这是秋日最具艺术通感的部分!

那金黄,其实就是高挂枝头的枇杷。尽管枇杷成熟时只有玻璃球大小,而在乡村,在所有孩子的眼中,那无疑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是一枚枚营养的蛋黄。为此,顽皮的孩童会迫不及待地爬上树,摘下一串串,囫囵吞枣地吃上一顿;即使不会爬树的,也会自己搬个凳子,在竹竿上绑把镰刀,然后朝着枝头随便一拽,也能轻而易举地采到。“夏月枇杷黄似橘,年年新果第一批。”进入夏日,红的樱桃、青的枣子、绿的西瓜,一个紧跟一个粉墨登场,足以让我们的肚皮撑得滚圆滚圆。可对我而言,留下深刻印象的,依然还是被誉为“果中之皇”的枇杷。

在深渡沿江村落中的一位大学同学小潘家,他指着院中的枇杷树,说是他10岁那年亲手栽的。枇杷树成活率很高,很快便长大了。枇杷树和广玉兰非常相似,远远望去就像一把撑开的雨伞。枇杷的奇异之处在于,它秋日养蕾,冬季开花,春来结子,夏初成熟,故被人称为“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枇杷的花好像特别害羞,其形似白非白,又似绿非绿,虽是一丛一丛的,可实在是太小了,藏在宽阔的绿叶间,不留心细看,谁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也不知什么时候,花儿消失了踪影,树上留下了青色的小果子,不过此时依然是不显山露水,不好出风头。转眼之间,百花凋零,蝉鸣渐起,你再冷不防地举目一望,那金灿灿、黄澄澄的枇杷,早已挂满枝头。它们一簇簇地衬着绿叶,一球球地相抱相拥,是那样耀眼,那样高贵,俨然成了夏日一道最靓丽的风景。无怪乎文人墨客别出心裁地给枇杷冠以“金丸”的美名,并留有“树繁碧玉叶,柯迭黄金丸”的生花妙笔,留有“居僧记取南风后,留个金丸待我尝”的佳构妙制。

同学小潘是安徽科普家协会会员,他对枇杷很有研究。在他家的院中,我们边品赏“光荣钟”枇杷,边听他讲“枇杷的故事”。枇杷是我国南方一种著名水果,其别名甚多,在故乡就有“粗客”“腊儿”“腊兄”等几种称谓。后来纵览群书,我还得知古人有称枇杷为“卢橘”“芦桔”“芦枝”,原产我国四川、湖北等省,后流传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江苏的吴县、浙江的黄岩、福建的莆田和安徽的歙县较为集中。我国的枇杷种类有百余种,按果肉颜色分为白沙和红沙两类。白沙味甜似蜜,香味浓郁优于红沙。按果型分,有圆果种和长果种两大类。圆果种有圆形、扁圆和短倒卵形等,长果种有椭圆、倒卵形、长梨形和长倒卵形等。常见的白沙品种如“照钟”“青钟”“白梨”“早黄白沙”和“软条白沙”,其中后两种为白沙枇杷之上乘。在红沙枇杷中,较有名的有洞庭山的鸡蛋红枇杷、浙江塘栖的大钟枇杷、湖南的牛奶枇杷和安徽歙县的光荣钟枇杷等。枇杷果肉柔软多汁,甜酸适度,营养丰富。据《本草纲目》载:“枇杷,甘、酸、平、无毒,主治止渴下气,利肺气,止吐逆,主上焦热,润五脏。”《食经》中称“枇杷下气、止哕呕逆”。枇杷的根、花、皮和叶都可入药,各有其功。枇杷叶是味常用中药,经蜜炙后,有清肺和胃、降气下疾、清热解暑等作用,常用于治疗肺热痰嗽。市场上的中成药中以枇杷叶为主的有枇杷膏、枇杷露和枇杷冲剂等。

据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记载,我国栽培枇杷至少有两千年历史。枇杷为蔷薇科、枇杷属,常绿乔木。因叶长而大,犹如琵琶而得名。古人称枇杷是“秋菊、冬花、春实、夏熟,备四时之气”。果成熟后,金丸累累,满树披金,蔚为壮观,景色迷人,故引起不少文人墨客的诗兴。唐代诗人白居易云:“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生动地描述了长江流域广大地区枇杷夏收的盛景。唐代宋之问也有诗云:“冬花采卢橘,夏果摘杨梅。”宋代苏东坡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的诗句。宋朝周必大也在诗中赞道:“琉璃叶底黄金簇,纤手拈来嗅清馥。可人风味少人知,把尽春风夏作熟。”不仅赞美了枇杷的造型之美,而且还流露了诗人对枇杷独特风味的评价。清代诗人吴梅村在《浪淘沙》词中把枇杷描写得淋漓尽致。词曰:“上苑落金丸,黄鸟绵蛮。晚窗清露湿雕盘,恰似戒珠三百颗,琥珀沈檀。”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在一首题画诗中也曾这样称呼:“五月天热换葛衣,家家卢橘黄且肥。鸟疑金弹不敢啄,忍饥向东林间飞。”

有趣的是,古人还称枇杷为“琵琶”。北宋寇宗所著《本草演义》中说,“其叶,形如琵琶,故名”。古时有位书生不知内情,一次收到朋友送来的一篮枇杷,见礼帖上写有“琵琶”两字,误以为白字,自觉好笑,于是回赠一诗给予讥讽:“枇杷不是那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丝管尽开花。”结果讥人反被人讥,一直传为笑柄。

责任编辑:胡玉琪值班编辑:程红妹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