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8年12月04日 16:13:39 | 来源:黄山在线
|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因此,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要的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保护好奇心,创新的前提

好奇心是小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展开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因。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因此,教学中应善于向学生提供能引起观察思考和思维变化、具有新颖奇特的情境,形成积极、活跃的探究氛围,从而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完“多位数加、减法”这一知识点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情境:神奇的6174(数学黑洞)。首先在黑板上写四个数字6、1、7、4,要求学生用它们组成一个最大的数和一个最小的数,并求出它们的差,学生迅速地算起来,结果是6174。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四个数字,(如8、7、0、3)按刚才的要求算一算,得8352,再按要求算,结果又是6174。此时,我故作神秘地说:“这就是神奇的数学黑洞6174!不管你举怎样的例子,其结果都会掉到这数学黑洞里。”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纷纷举例尝试,自觉、认真、主动地计算起来,生怕自己出差错而得不到6174。这样练习设计,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使他们领略到了数学世界的神奇,品尝到了思考、探究、创新的甜美果实。

二、鼓励质疑,创新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是知识的窗户,才能的马达,创新的动机。鼓励学生质疑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解放小孩的嘴。小孩子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从问题的解答里,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我从前写过一首诗,是发挥这个道理:‘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但中国一般习惯是不许多说话;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保护学生质疑的热情,使学生在质疑中创新。如教学“比的意义”一课时,有学生问:“比的后项不能为0,那么在打球比赛时为什么可以用2∶0表示呢”学生这种大胆质疑巧问,充分说明他们的思维具有很高程度的创造潜能。

三、积极求异,创新的核心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像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他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解决。这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如在六年级总复习课上,我让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解答这样一道题:一个工程队修一段路,每天修18千米,20天可修完。若每天修20千米,可提前多少天修完?一会儿,大多数学生按常规方法列出了算式:20-18×20÷20;(20-18)×20÷20。“还有不同的解法吗?”我话音刚落,又有一学生回答:“这道题可直接列式为20-18。”听了他的发言,学生们哄堂大笑,我忙问:“你的理由是?”他胸有成竹地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这道题工作总量一定,工效和时间成反比例。现在工效变快了,时间就随着变少,只需把工效和时间交换位置,就得出现在的工作时间是18小时,所以就比原来提前(20-18)小时”。这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意想不到而又是最佳的解题思路,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教学中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

四、动手操作,创新的手段

 科学研究表明:“手是大脑的老师”,当双手从事精细灵巧的动作时,能把脑部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因此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和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他们在动手中思维,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时,课前了解到学生已知道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但他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课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不仅明白了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体积公式的由来,还发现了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后,无论摆放位置怎样发生变化,体积不变这一个看似简单却最容易出错结论。在操作中,学生理解了数学知识,发挥了主体作用,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五、启迪想象,创新的法宝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俗话说:“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确,想象是创造的源泉,丰富的想像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法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开启创新思维之窗。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发现了儿童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接着让学生想象: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后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通过想象明白,分的份数越多,原来的圆弧就越小,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不神秘。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善于引导,着意培养,何愁没有创造之“星”?

作者:余芙蓉 | 责任编辑:程红妹

值班编辑:程红妹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