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百村千幢”工程综述

2018年04月24日 00:00:00 | 来源:黄山在线
|

自2009年启动,2013年底收官的“百村千幢”工程,是黄山市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成果最丰的一项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黄山市委市政府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从容的历史担当,迎难而上的无畏气度,开辟出一条保护利用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新路。

完成了101个古村落的整体保护利用规划的编制,并实施对空间环境整治美化和实体保护;对1325幢古民居实施了可持续利用的维修;全市可以整体对外开放的古村落由30个增加至50余个;建成了湖边古村、黎阳古邸、秀里影视村等13个易地集中保护区(村);在268处业经维修的古民居内开展12类产业经营或7类文化教育民生服务活动,将古民居的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有机结合;一批新科技引入古建筑维修;全市近900名有所专长的徽匠一展技能并得到锻炼。工程共投入60.37亿元,其中三分之二为社会投资……一组不完整的数据见证了“ 百村千幢”工程的初步成果,这既是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又是惠民工程,还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战略工程。

责任的担当 行动的主导

“百村千幢”工程的实施既需要巨大的资金,还需要浩繁的组织、协调,需要巨大的付出,需要宏愿和实干的结合。黄山市委市政府义无反顾担当起历史重担,从顶层设计到具体策划、组织实施。

黄山市,是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主体,在全市9807平方公里土地上,有不可移动文物8032处,100余个古村落有古民居6462幢,其中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1855处。星罗棋布的古村落古民居是徽文化最直接最具标志性的符号,并附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山市委市政府出于对历史责任的深刻考量,处于对历史的敬畏,提出了对这些不可替代和不能再生的文物的保护,“百村千幢”工程应运而生。

诚然,“百村千幢”工程的事实,黄山市委市政府也有着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考量。黄山市是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核心部分,全市4A以上景区中古村落古民居旅客接待量占总接待量的64%。但古村落古民居的观光模式同质化严重,挖掘古村落古民居的文化特色内在品格,精心打造不同业态的旅游产品,创新服务手段,拓展古村落古民居的功能和作用,既是全市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又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需要,也是建设美好乡村、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需要。

2009年11月6日,黄山市委主要领导向全市发出实施“百村千幢”工程动员令,这具有战略意义的登高一呼,表明了市委市政府的主导地位和实施工程的决心信心。随即市、县(区)组建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百村千幢”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出台了《黄山市古村落保护管理办法》、《黄山市古民居原地保护中产权转移程序规定》等7个配套文件,对诸如资金投入及补助、易地迁移、产权转移、土地转让、房屋登记等现实问题,建立便于操作的地方性规章制度;政府对工程进度、对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地方出台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半年一次的督查,以高压态势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发挥舆论引领作用,动员社会各界关注、投入这一工程之中。

务实的行动  创新的思维

务实的行动和创新的思维,如虎双翼,推动“百村千幢”工程攻坚克难坚定前行。

确立规划引领的原则。提炼村落特色,考量与周边生态环境的融合协调,考量保护的法律依据和科学性、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衔接等多个方面,对101个古村落在高起点上逐一做好规划,既各具面貌又有统一标准为据,散而不乱,避免了无序和盲目。竹村、卢村、郭村、屏山等30多个古村落经整治而成为新的业态。

确立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保护,保护和利用在较高水平上良性循环的目标。“百村千幢”工程顶层设计者强调,古建筑修缮要发挥文物保护利用的综合效应。近20种业态在古民居中演绎这这一目标,历史文化体验和民俗非遗体验、休闲度假、书画创作基地和摄影基地、文化雅集场所,民间文化会馆、农事体验、农家乐、民俗客栈、传统民间工艺作坊、风味特色小吃店、乡村书店、民间艺术表演、乡镇文化站或农家书屋、专题博物馆或纪念馆等等。

完善保护方式,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多渠道筹集,破解资金难题。这个总投入60亿的大项目,对财政不够丰裕的地方政府来说,难以包揽。为此,黄山市既推出认保认养的公益性保护方式,又出台认租、认购等市场化手段,开拓引进民间资本的渠道,调动了民间投身古建筑保护的积极性。在一大批古民居使用权、产权转变同时,获得了维修和后续保养的资金。据了解,在该工程60.37亿元的总投入中,各级财政投入近20亿元(包括整合各种公共服务项目资金、景点门票提成等资金),社会民间资本投入40多亿元,占总投资的70%。有467幢古民居被认购或认租,既有省内外一批有实力的大公司,也有热爱徽文化的民间人士参与其中。有1200年历史的徽州区西溪南村,12幢古民居已被民间人士认购。

以原地保护为主,经文物部门审批也可易地保护,13个易地集中保护区,使一批严重破落的古村古建及构建起死回生。

引入了新的科技手段,提升了对古建筑的修缮水平。与清华、同济、东南、中南科技、安徽建筑等一批有较高相关专业水准的高校合作,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如徽派民居技术集成与示范)、省地方项目,就通风采光、外墙保温、隔音以及防火、雷、漏、腐、潮、虫、盗、裂等“八防”进行专题科技攻关,并引入二维码、三d测绘等新技术。有效创新了保护手段。

建立了一支有较高工艺、技术水平的徽匠队伍,为徽州古村古民居保护奠定了可持续的施工条件。徽州古村落和古民居的修缮,有其特殊的工艺技术要求,需要一定的徽文化知识储备。这次“百村千幢”工程认定了本市18家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人数近900人,一批在外打工的有专长的徽匠返回家乡,一批年轻人自愿拜师学艺,政府组织徽匠大赛从整体上提高徽匠水平,壮大徽匠队伍。

整体的保护  初现的效果

走进黄山市的一个个美丽古村落,细察一幢幢已经修缮的古民居,“百村千幢”工程取得的成果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屯溪区黎阳老街已有1800年历史,近年通过市场化运作,破落的旧街改造成一条既富含历史沧桑又弥漫现代气息的文化旅游商业街,而老街的肌理和贾宅、石宅、梁宅、李氏医寓等具有文物价值的古民居得到了保护、利用。而且黄山市一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集聚此处,黎阳老街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

黟县卢村,有近400年历史、集徽派木雕精华的著名木雕楼经维护后依然焕发迷人艺术光彩;徽州区金紫祠由政府投入4000万元加以维修,如今这个穿越400多年时光、体现了高超徽派建筑工艺、有12000多平米的祠堂被人称誉为“中国民间第一祠”;歙县投入1.8亿元依明代原貌修复的徽州府衙,既是一处旅游景点,又是徽民俗民间文化和非遗的重要展示区……大量古建筑的修葺,使徽派古建筑营造技艺、徽州四雕、民俗文化等许多非遗得到保护传承,整体性保护的效果初步显现。

一批批热爱徽文化的人士真诚又坚定地投身徽文化保护的事业。黄山市荣佳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荣,已投入数千万打造易地保护的黎阳古邸;香港诚信集团被徽州古民居的精美和厚重文化所深深折服、吸引,入主休宁县古城岩古建筑易地保护区……

“百村千幢”工程还是个惠民工程,它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实际利益。近年不少古村落整治和古建筑得以维修,又打造了多种业态,原先较为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丰富,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始建于南宋的歙县昌溪古村在工程没实施前年均游客五六万人次,工程实施后,60多幢古民居得到维修,村庄面貌大有改观,游客逐年增加,今年可达到10万人次。拥有200多幢古民居的黟县屏山村,在工程实施中使整体环境得到整治美化,旅游业也得到发展。

又一次可贵的历史担当

拥有众多古建筑的黄山市,其保护的重大使命不能毕其功于一伇。有3000多个单体古民居仍面临倒塌的危境。资金匮乏、管理机构少而管理任务繁重, 都成为制约瓶颈。         

困难再多,保护徽文化的重任不能推卸。为此,黄山市委市政府于今年2月21日再次作出重大工作部署:在“百村千幢”初战告捷基础上,继续实施徽州古建筑全面保护利用工作。黄山市主要领导在动员大会上说,由“百村千幢”工程到对全市古建筑的全面保护利用,不仅是工作拓展,更是战略延伸,是整体提升和深度创新。

我们期待黄山市涌动新一轮保护利用徽州古建筑的热流。

责任编辑:余佳维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