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之黄山探索 ㊴】鹤舍探索转型路

2018年11月14日 00:00:00 | 来源:黄山在线
|

金秋10月,行走休宁县蓝田镇迪岭村鹤舍自然村,广袤的田园、满眼的菊花和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相映成辉。隔着205国道,洪碣桥旁、老龙尖山下,原本大片的菊花田全部搭上水泥架,种上不同品种的猕猴桃,桃苗还未挂果,这是鹤舍探索传统农业转型的开始。

  古村谋转型

  取名“鹤舍”,据说是因环抱村中的三座山脉形似三只仙鹤(后山河对面为子鹤,后山为雌鹤,村前为雄鹤)。鹤舍村小却古老,建于宋代。小村365人,多余姓。听老人说,该村出过一武一文两位名人,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武将余鸿,一位是晚清探花余臣备。

  如今,鹤舍村民一心奔小康。村里传统种植茶叶和水稻,2000年前后始种菊花,一些人外出务工,村民人均年收入超1万元。

  近两年来,我市广大菊农感受到菊花市场的低迷。尤其是今年以来,干菊花平均价格低于20元一斤。眼下正是收购旺季,蓝田镇菊花最低收购价已降到15元/斤,有的还没人收,个别菊农接近保本甚至亏本的边缘。为改变现状,从2016年11月开始,鹤舍在安徽农业大学推荐下从外地引进猕猴桃苗,通过入股、租赁方式投入50多万元,重新翻垦土地,改建猕猴桃基地。

  迪岭村原负责人余龙2016年到浙江挂职学习,对浙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有了新认识,回来后结合迪岭外出务工人口多、劳动力有限、菊花市场低迷、土地退化日趋严重的现状,提出改变种植结构的想法。村两委开会决定找一个突破口,于是想到猕猴桃。

    老兵谱新篇

  “要找准方向,发展特色,不能落伍。”该村支委黄卫国告诉记者。

  黄卫国是退伍军人,1983年出生,端过盘子,做过砖瓦匠、水电工、电焊工、屠夫,后来开木材加工厂。他不满足现状,鹤舍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牵引着他,意欲打造猕猴桃基地,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如今,他也是基地负责人之一。

  黄卫国介绍,猕猴桃正式挂果要到明年,真正出效益要到2020年,亩产可达4000斤。按目前猕猴桃最低10元/斤的价格推算,每亩猕猴桃的产植要高过菊花。现在只是几个村委种,以土地入股,希望带动示范,来年全村一起种。

  老农写新传

  “再种下去对土地破坏大,加上菊花不起价,年纪也大了,干脆不种了。”10月19日上午,在鹤舍猕猴桃种植基地,今年68岁的丁仕身正骑着三轮车运送有机肥。从2016年开始,他已不是菊农,而成了基地聘请的田间管理员,日工资100元。

  告别传统、迎接新生活的还有农民丁仕斌。60岁的他家中原本有3亩多菊花,年收入3万元左右。从2016年开始,他把菊花田以1600元一亩全部租给村里,签了15年的合同。丁仕斌指着远处的一片田说,两个儿子都在杭州工作,老伴给儿子带孩子。自己在基地打工,上午7:30上班,11:30下班;下午1:30上班,5:30下班。活不重,吃个安稳饭。

  记者在基地看到,一眼望不到头的猕猴桃已藤蔓缠绕,三三两两的农民忙着锄草、施肥,在秋天的阳光下播洒希望。

  老村走新路

  发展猕猴桃产业是鹤舍转变传统种植方式的第一步,下一步将发展旅游,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田居鹤舍,引领全村转型发展。同时,鹤舍还着力推进乡村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建设。当天,记者在鹤舍看到,这里道路宽敞、路灯崭新、红灯笼高悬、村容整洁、村风文明,一幅新时代美丽乡村图。

  黄卫国介绍,打造田居鹤舍,即结合蓝田镇山水人文资源深度挖掘,打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蓝山”的诗意田园景观,把散落的亮点串成珠,集赏景采风、农事体验、休闲健身等于一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发展乡村旅游。同时,注重以生态文明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改水、改厕、改线,以道路硬化、村貌美化、村巷亮化和乡风文明化的“四化”为目标,进一步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在村主干道两边墙上打造党建宣传栏,修建村史馆,倡导乡风文明。2017年,鹤舍共拆除旱厕91个、危旧房屋2幢、大小猪圈10余个,整治乱堆乱放30余处。

  蓝田镇党委书记张云清说,该镇正以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为契机,立足生态、旅游、环保及特色农业优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责任编辑:余佳维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