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之黄山探索㉚】丰溪:桑蚕织出新生活

2018年08月21日 00:00:00 | 来源:黄山在线
|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黄梅戏《天仙配》中男耕女织的生活,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从唐朝开始,黄山区新丰乡丰溪村的村民就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从传统纺车、木织机,到19世纪的无梭织机,再到如今的机器化大生产,历经千年的植桑养蚕,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织出村民多彩的新生活。

 

曾经:家家户户把蚕养

丰溪村位于新丰乡东面,与宣城市泾县包合乡和桃花潭镇毗邻,是通往泾县桃花潭镇的要道,境内有太平湖景区,位于三个4A级景区的中心点。

水稻、养蚕和林木是丰溪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丰溪村养蚕历史悠久,历来是皖南蚕桑生产重点产区之一。唐大历(766-779)年间,复置太平县以前,境内属泾县西南乡。据《泾县志》载,泾之西南乡为茧丝主要集中产区。唐大中(847-859)年间,有诗云“寻街听茧缫”,记述蚕桑生产盛况。至元代,蚕桑生产因税额奇重而逐渐衰落。明初轻赋省敛,奖励发展农桑,则又呈“女勤纺绩,蚕桑居室”盛况。清同治(1862-1874)年间,随着国外白丝需求量增大,清政府向国外输出白丝量逐年增加。光绪二年(1876),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后,白丝出口量不断上升。新丰境域地近芜湖,有便利水上运输,由此,极大地刺激了乡境蚕桑生产。乡境几乎家家户户养蚕缫丝,进入蚕桑生产鼎盛时期。

太平县为当时皖南经芜湖海关出口白丝4个主要县份之一,而新丰乡境则是县境蚕丝重点集中产区。光绪后期,新丰乡王晋三在上海开设丝号,注册“龙凤牌”商标,蚕丝出口日本、印度等国。民国27年(1938)以后,由于白丝外销受阻,蚕桑生产急趋衰落,茧丝生产更趋萧条。民国后期,战争连年,大片桑园荒芜,农户养蚕锐减,产量下降,蚕丝生产每况愈下。至1949年,乡境仅有少数农户房前屋后留有零星桑树,养蚕缫丝农户则更少。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积极扶持蚕桑生产,使蚕桑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1989年,新丰乡党委、政府作出“加快发展以蚕桑为龙头的开发性农业,振兴新丰经济”的决定。此后,全乡蚕桑生产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成为发展乡镇经济主导产业。

丰溪村的蚕桑真正发展起来,得益于国家“十一五”期间的“东桑西移”计划,逐步将我国蚕茧产区从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鼓励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并划拨专项资金,发放蚕苗补助。一时间,村民们家家户户重新恢复桑蚕养殖,全村500多户,90%以上开始养蚕,全村经济70%来自于养蚕。

 

如今:桑旅融合促增收

丰溪村村委会主任王国胜是村中较早一批开始养蚕的。据他介绍,最鼎盛时期,村民们养春、夏、秋三季蚕。随着务工收入成为家庭经济收入支柱,村中劳动力渐渐流失,村民们的养蚕积极性逐年递减。2006年开始,养蚕户数明显减少,养蚕数量也随之减少,原来的三季蚕,变为春季一季蚕。

2016年,随着丰溪村一村一品——“桑蚕”特色村的提出,当地政府决定重新发展桑蚕这一特色产业,打出“一静一动”两张牌。

恰好此时,村中一栋清代末年老屋在村两委的努力下,完成置换,并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的专项资金,斥资100多万元进行修缮。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得知屯溪有一蚕桑博物馆面临倒闭,于是,村干部一行将其中的一些重要物件收集并搬进这栋民宅,并征集村民家中的蚕桑养殖老物件,成立蚕桑文化馆。展馆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布展面积200平方米,馆内设有主展厅和种桑室、养蚕室、纺织室、产品室四个小展厅。围绕“蚕桑文化”主题,重点陈列当地农民种桑养蚕的手工工具和以蚕桑为原料生产制作的蚕桑制品,展厅内有纺织车、木织机、蚕匾、蚕架、草笼、蚕丝被等30余件展品,既是展示当地蚕桑文化的窗口,也是游客必到的景点之一。

单独依靠养蚕的收入毕竟有限,结合周边几个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当地政府决定成立丰溪蚕桑合作社,建立蚕桑基地300亩,发展养蚕农户192户。从2016年开始,村两委相继流转300多亩荒山,打造桑葚采摘园,第二年就为村集体增加13万余元的收入。蚕桑种植面积从丰溪村迅速推广到全乡,蚕桑品种也从单一的老品种发展到5个品种。目前,全乡蚕桑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通过举办桑果文化节,当地的旅游名气迅速打响。2018年,第二届桑果文化节累计吸引8000多游客观光采摘。

“除去养蚕的收入,平均每亩桑园还能有2000-3000元的桑葚采摘收入,提高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王国胜说,如今,在桑果成熟期,家家户户都会开放桑园采摘,当地的采摘游逐渐兴起。

王多根的江左眉山家庭农场是村中最大的家庭农场,原本做瓦工的王多根看着村中抛荒的田地越来越多,儿子王成也大学毕业,面临择业。作为村民组组长,王多根觉得村中的蚕桑有发展空间,便鼓励儿子和他一同创业。2016年,王多根流转340多亩土地,投入80多万元,开始筹建家庭农场。高山种桑树,低山种水稻,稻田里放养稻田鸭、稻田龙虾,桑树下养殖桑果鸡和桑果鸭,王多根与儿子的立体农场逐步成型。王多根负责地里田间的种植,儿子负责销售和宣传,2017年,游客大批量前来采摘,王成在网上将自家的鸭子、老母鸡、土鸡蛋以及龙虾等外销,父子俩获得23万元的纯收入,他们的家庭农场也被评为“黄山市示范家庭农场”。

据统计,除了桑果采摘收入,2018年,该乡养蚕500多盒,蚕茧产量近25吨,产值近100余万元。

  

未来:破茧成蝶应有时

蚕的一生由蚕卵裂变成胚胎,再发育成幼虫,然后经历一次次蜕皮,到最后变成熟蚕,停止食桑,开始吐丝结茧,最后化蛹成蝶。“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是人类对蚕最美好最贴切的赞誉。据统计,一只蚕吐丝可达1500-3000米,而丰溪村也像一只成长的蚕蛹,等待破茧成蝶的时刻。

在当地唯一一家蚕茧加工厂——福坤茧丝棉有限公司,干净敞亮的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忙碌地挑拣收上来的蚕茧。

“今年我们厂收了12.5万公斤的蚕茧,主要用于加工蚕丝被、高级蚕丝和饲料,预计销售额达2200多万元。”福坤茧丝棉有限公司负责人沈福水介绍。2011年,他来到黄山区新丰乡收购原来的老厂房开始投资办厂,2012年正式生产,现有员工50人,均来自本乡。目前,全乡的蚕茧几乎全被该厂收购,然而,因为生产需要,新丰乡本地的蚕茧只占到该厂生产原料的40%,另外60%需从外地收购。

蚕丝原料供不应求,为此,当地政府积极鼓励村民种桑养蚕,对一季养蚕5张以上的蚕农给予每张20元的补助,5张以下给予每张10元的补助,对方格蔟茧给予每百公斤400元的政策性补助,2017年,新丰乡政府共发放蚕种补助资金6382.5元。同时,新丰乡还积极与安农大农科院开展紧密合作,举办蚕桑养殖技术培训班3期,培训蚕农400余人次,发放桑园四季管理要点宣传单页,提高蚕农饲养水平。

为将丰溪村的蚕桑文化推广开来,该乡在包括丰溪村在内的4个村设立5个专门的农事宣传栏,将养蚕植桑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政策张贴公示,利用微信、微博等平台促进宣传效果。创新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动蚕桑旅游联动发展,促进一三产业快速融合。以“村集体经济+新型经营主体”的方式形成强大合力,推动扩大蚕桑产业规模,鼓励江左眉山等本土农业企业对桑葚、桑叶、蚕茧等产品进行深加工,开发出一批具有品牌号召力的桑葚酒、桑葚膏、桑叶茶等蚕桑产品,以“电商+蚕桑”等方式积极扩大蚕桑品牌影响力。

责任编辑:余佳维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