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篁墩老街:在厚重历史中前行

2018年10月19日 00:00:00 | 来源:黄山在线
|

徽州宗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徽学专家刘伯山在其论文《徽州篁墩氏族迁徙考论》中曾记载:篁墩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得名原名至少有近二千年的历史。篁墩最初名叫“姚家墩”,因东晋时有一名叫黄积的,“为考功员外郎,从元帝渡江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积生寻,庐于葬,燧家焉,改曰黄墩。”(据《潭渡孝里黄氏族谱》)。后程氏族人世居于此,因其地多修篁翠竹,改“黄”为“篁”。据说唐末黄巢之乱时,黄巢军一路掳掠,“当其攻剽时,相传凡地以黄名者,兵辄不犯,盖谓己姓也。”(据万历《歙志》艺文五吴修《复篁墩记》)。于是,在唐末又易“篁”为“黄”。至明代,篁墩程氏后人程敏政再次改“黄”为“篁”。对此,程敏政在《篁墩文集》中有明确记载。总之,就篁墩的名称而言,其在历史上曾多次变更。

  篁墩名称的由来与变更,既与徽州氏族的兴替紧密伴随,又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动关系至深,它深深地打上了徽州宗族发展与中国历史变迁的烙印。

据熟悉并研究篁墩村历史的金鑫季介绍,篁墩是徽州宗族的圣地,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共称为中国三大宗族始迁地,是许多新安旺族的发祥地。在中国历史上三次氏族大迁徙中,有几十个姓氏选择篁墩作为首选安居地,在唐末黄巢起义时迁入篁墩的姓氏目前搜集到的就有朱、萧江、济阳江、戴、方、王、张、李、曹等28个姓氏。其中程、朱、江、毕、汪、黄、吴、胡、王、李等三十余个姓氏的后裔又从篁墩分迁到徽州和全国各地。

历史上,对篁墩最为关注的还不是在于它是徽州宗族的一个重要发祥地,而是在于它是程朱阙里。程朱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深远,篁墩村是程朱理学的奠基者程颢程颐和集大成者朱熹的原根故里。明朝万历赵滂的原刻、清雍正吴廷彦重刻的《程朱阙里志》重点确认和记述的就是篁墩。

目前,篁墩村一共有56个姓氏。近年来,篁墩引来世界和全国各地不少前来寻根问祖的各姓氏宗亲,这将成为篁墩弘扬宗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曾经繁华宛如“清明上河图”

  篁墩街在历史上很有名,据祁门中学退休教师王齐鹤主编的《篁墩村志》记载,篁墩的街道呈南北走向,南从道南桥起,北到六合桥止,全长约有1.5公里,基本上和新安江流水的方向一致,按水流方向,整条街分为上、中、下街,上、中街交汇处称“丁字街”,篁墩村落的形制南自道南桥起到丁字街呈南北走向为上街,后转向东北呈弧形到三夫子祠为中街,后再转向北到六合桥,为下街。篁墩街由浙江淳茶源元青石铺成。据《新安民族志》载,明朝时,汪华七子爽、八子俊的后裔(三十世)曰大旺者捐资将篁墩街筑成青石板路。篁墩街在1974年修筑皖赣铁路时,被截为三截,上街的毕家祠到道南桥一段约有两三百米被铁路路基掩盖。

古篁墩从上街到下街,依次经过的较大和标志性的建筑有毕氏宗祠,古民居——“方务德堂”、吴氏(青石门衙)宗祠、邵家大屋、汪氏宗祠、胡家大屋、汪家大屋、黄家大屋、吴家新屋、方家大屋及“友余堂”巷、“朱家巷”、朱氏宗祠、程朱阙里祠、黄积墓、“世忠庙”、篁墩铺、“六合桥”等……

古篁墩街两旁店铺、商号鳞次栉比,如邵氏茶记行,永昌杂货店,振大、振兴、元兴等三家酿酒坊,大昌等两家肉店,振大、光华两家糕饼作坊,程集生、程天生、程金林三家药店,有胡记、程记两家盔头店,三家曹记豆腐店。还有苏记盐行、汪记面馆、沈记银饰店、绸缎布店、南北杂货店、方记珠行、轿行、铁匠铺、理发店、纸扎店等,这些店大都是前店后坊。篁墩的客栈也很多,客人食宿很方便。

1934年屯芜公路通车后,篁墩村路段沿路两旁陆续建起了很多新店铺,形成了一个新的居民点和商业网点,和横街头居民区连起来,扩大了篁墩村的集市范围,活跃了市场。篁墩汽车站也建在公路旁,来往于屯芜、徽杭的汽车在此都要停靠。

篁墩的巷弄不多,有一千多年历史中街的“朱家巷”和“友余堂巷”有些名气,其他未命名的小巷也有几条。篁墩的巷都很短、很窄,“友余堂巷”从篁墩街到205国道,有一百多米长,是最长的,一般只有二三十米,宽度一般在一米多到两米之间。

一个小小的村落,有这么多门类齐全的工商企业、手工业是不多见的,当时篁墩呈现的繁荣景象宛如画中的清明上河图。

定目标 发展寻根旅游

  在篁墩老街,记者见到了已经84岁高龄的村民鲍枝香,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地在跟邻居聊着家常。她说,从歙县王村嫁到本地已经有60多年了,曾亲眼见证过篁墩老街的繁华。当时婆家还在经营糕饼店。店铺很大,里面是做糕饼的作坊,外面就是卖各种糕饼的门面。后来糕饼生意逐渐没落,就改做了面条生意。而在她家店面旁边的中街6号老屋遗址,就是当年老街上较为兴隆的药店、茶叶店。除了这些,当地的最有特色的门店,就是做演出戏服,尤其是手工帽子店。几乎十里八乡的,甚至外地的人都会赶来购买。

今年72岁的孙小虎是篁墩老街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他依然记得在他小的时候,老街上的繁华景象。因为老街所在的石板路,还是通往歙县的唯一的石板路,在上世纪50年代的解放初期,这里非常热闹。

篁墩村党总支委员程月红感叹地说:“我当导游这么多年,大家宣传徽州文化不少,但包括我自己在内却从来没有向游客宣传介绍过篁墩,看着篁墩老街以及文化的没落,心里边很不是滋味!希望有一天,篁墩能成为导游词中重要的内容。

而今,篁墩村在加强村容村貌整治的同时,也在加大对老街的保护,篁墩村党总支书记程利翔说,下一步,还要加大硬件和软件的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以“生态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为目标,推进乡村建设,真正把篁墩建成名副其实的“徽州文化第一村”,成为真正的“程朱阙里”,成为黄山市寻根旅游“第一村”。

责任编辑:实习生 吴敏秋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