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街62】伏岭古街: 无处不在的徽州味道

2018年12月07日 09:42:10 | 作者:程向阳 舒俊 汪悦 樊成柱 来源:黄山在线
|

绩溪伏岭,东与浙江临安毗连,南与歙县相邻。四周群山环抱,村旁秀水淙淙,古代文人墨客曾写下“鄣山毓秀、纹水钟灵”的千古佳句。这里是一个以邵氏家族为主的文化大村落,而伏岭古街处处氤氲着徽山徽水徽味。

  A 探寻古村从认识“犭回”字开始

  是偶然也是必然,在伏岭街遇到的第一个采访对象竟然是歙县井潭人。他叫方达焰,已过古稀,他正要去接孙子,听说我们是黄山日报记者采访老街的,顿时容颜和悦。方老告诉记者,伏岭的井潭人很多,他14岁从井潭到伏岭学手艺,后来就在伏岭安了家,成了新伏岭人。

  在伏岭,不得不说“犭回”字的来历。“犭”加一个“回”字,就是“犭回”字。据说这个字新华字典上查不到,《辞海》《辞源》也没有,电脑打不出来,而只要到了伏岭村,走进伏岭街,汲取了这里的文化滋养,才会认得这个怪字。

  说“犭回”字,就要追溯伏岭的历史。相传,宋代的邵氏第109世百二公,因慕其山水灵秀,自歙县井潭迁徙伏岭定居,但香火不旺、世代单传、人丁欠兴。于是族人请来风水先生为村运把脉。于是,画了一道符,并特意画了一只比神兽,并嘱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将这道符和神兽——“犭回”张贴于家中正厅,以香烛供奉数日,并在村北鄣山方向,建庙供佛,以镇邪恶。村中每年正月初四开始,全村皆舞“犭回”,一直要舞到正月十七,不但在本村舞,还到歙县南乡巡舞,气势宏大,热闹非凡。

  今人看来,“犭回”的出现是愚昧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但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无法对客观世界进行解释的情况下,求菩萨、拜鬼神也是那时一种朴素的精神信仰。

  伏岭舞“犭回”起源于南宋,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现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春节期间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2010年,舞“犭回”被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伏岭还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B “锣鼓响,脚板痒”的魅力徽剧

  伏岭老街的古戏台,据说建于清代,不但是舞“犭回”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人唱戏演出的舞台。当地镇干部陶涛介绍,古戏台原来朝北,现在朝南,1979年抢救性重建后沿用至今,成为伏岭人的重要文化阵地。

  陶涛说,历史上的伏岭人多地少的,迫使当地人从小就背井离乡,外出经商学艺。当地的男子往往到三十岁左右,便有了较为丰厚的家底。

  伏岭人喜欢看戏,在外的年轻人很容易接触戏曲,遇到好的剧本,就会想到带回家乡。年复一年,全国各地的戏曲形式滋养了伏岭的地方戏。明万历年间,昆曲传入,伏岭民间艺人在演唱昆曲时,融入了本地剧种演唱技巧、风格,逐步发展形成既有昆曲韵律美,又有弋阳诸腔通俗美的本土剧种,渐而形成了徽剧。

  走进伏岭老街徽剧馆,几十上百件宣统年间和民国初年留存下来的戏服、盔头,剧本、曲本、道具令人眼前一亮。这些物件堪称宝物,保存十分完整,在全国乡镇中很是鲜见,有极强的观赏性,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些老件什安静地陈列在馆里,虽有年代感、掉漆掉色,却默默地述说着伏岭人曾经的辉煌,也成了京韵徽剧的重要传承地。

  陶涛介绍,“锣鼓响,脚板痒”,这句俗语形象描述了徽剧在伏岭群众中的文化艺术魅力。据记载,从道光10年(1830)至今历时188年,伏岭徽剧共演出720多场(次)观众达400多万人(次),时间之长、场次之多、观众之广为全国罕见,《贵妃醉酒》《井台会》《乌盆计》《万花献瑞》《八阵图》《二进宫》《龙虎斗》《水淹七军》等徽剧传统剧目让伏岭古村享誉四方。

  C 伏岭籍的徽厨遍布全国各地

  徽州人大都知道绩溪“十碗八”,它就出自伏岭。陶涛介绍,最早的十碗八,是10个热菜加8个冷碟,绩溪人的宴席,有“上台鸡,下台鱼”之说。这里的“十碗八”“九碗六”,是古时徽州人举办宴席最隆重的规格了。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佳句是毛泽东主席1956年畅游长江后在《水调歌头·游泳》中留下的墨宝。这美味的武昌鱼就是伏岭名厨的作品,他们叫邵观茂、邵在维、程民开,他们曾经营着武汉市的70年老店武昌中华酒楼,素以烹饪鱼肴而盛名遐迩。他们是武汉的名厨,曾为毛泽东主席烹饪武昌鱼等十道鱼中珍馐。而在伏岭这方钟灵毓秀的山水,曾经孕育了一代代徽菜名厨,这里也成为世人公认的徽厨人才摇篮。

  邵之惠,伏岭人,原绩溪县地方志主任,现为黄山市徽州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安徽省徽学理事,也是《徽州文化全书中《徽菜》的首席作者。采访中,邵之惠告诉记者,伏岭人具有徽州人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性格,他们的谋生手段多为厨艺,因此在外创办徽菜馆的伏岭人甚多。

  邵之惠称,放之“无徽不成镇”的年代,人口不到9万人的绩溪,从事商业的人口达到24.3%,远远高于老徽州其它5个县的3%—8%,伏岭和上庄更是达到40%。而从清咸丰年间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伏岭镇徽厨在全国曾开设徽馆400余家,仅上海就有200多家,占全县的70%;解放初期,仅伏岭下村在全国11个省市经营徽馆达120家,平均每4户开过一家菜馆,户均占有率为安徽之最。因此,绩溪成为全国同时拥有“中国徽菜之乡”和“中国厨师之乡”两块牌子的三个县之一。

 

  D 建美丽乡村 促古街保护

  冬阳下,徜徉于伏岭老街,长千米余,宽两三米,一条重修的古道中间是石板,两边鹅卵石铺就,整齐而美观。街的两边,老门头新店面依然生意兴隆。据介绍,伏岭古街上曾有商铺数十,是当地岭前、关前山、罗川、新桥、上村等地的重要集散地。古街曾有72条巷、36口井,2座木桥,3座石桥,但经历过太平军的洗劫和文革的破坏,街貌犹在,古迹几无,只有零星的被时光淬过的古屋、古祠堂、古店铺仍旧熠熠生辉。

  伏岭是“安徽省传统村落”,是徽文化核心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针对古街的保护,陶涛说,镇里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污水处理工程,恢复了古街的石板路,利用美丽乡村项目对古祠堂进行修缮,建起了家风家训馆,徽菜馆和徽剧馆,并对主街道周边的立面进行改徽,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和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相适应。


责任编辑:余佳维值班编辑:余佳维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