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走转改】万二村:从藏在深闺到走向远方

2018年11月27日 14:54:49 | 来源:黄山在线
|

图为面貌一新的万二村      樊成柱 摄

忙完了秋收,歙县昌溪乡万二村贫困户汪向东悠闲地坐在巷口的青石板上,和村民拉起了家常。

提及今年的收成,汪向东怎么也没想到,做旅游接待让他收入比往年明显增多。“今年算是能脱贫了,以后也想正儿八经开个农家乐。”幸福的笑容绽放在汪向东脸上。

万二村,地处深山腹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由于山场多耕地少,加上面临行路难、增收难等问题,村里的青壮劳动力普遍选择外出务工。

一条狭窄的盘山路通到大山尽头,便是村庄。从明朝末年开始,这里的先民开山取石,垒石砌塝,硬是在深山坳里依山就势造出了200多幢徽派民居。高高的石塝上,层层街巷青石逶迤、纵横贯通,整个村落气势磅礴、浑然天成。

“第一次来万二村,一下子被这个原生态的石头村震撼住了。”去年4月,市社科联副主席吴清健作为省第七批选派扶贫干部,到村担任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这个村庄太独特了,不就是现成的旅游资源吗?”他一来就和村“两委”商讨,如何利用风貌独特的古村落优势开发旅游,让这个藏在深闺里的石头村走向远方。

经过多次集思广益,一条以旅游脱贫为突破口的乡村振兴之路逐渐清晰起来。

发展乡村旅游光有独特的村貌不行,首先需要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基础设施、提高村民素质。2017年,搭乘着美丽乡村建设这趟“快车”,村里安装了路灯,新建了文化广场、旅游公厕,修缮了祠堂和石板路,提升了水、电、通信设施……昔日脏乱破败的万二村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该村紧紧抓住脱贫攻坚机遇,争取资金建设了停车场,拓宽了村口道路,搬迁了养猪场,为下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12月16日,万二村正式拉开了旅游发展的序幕。”吴清健始终记得这一天,因为这一天,村里收到了第一笔100多元的旅游收入。

2017年12月16日,一个明媚的冬日,万二村迎来了首个10余人的旅行团,这个团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前期,在吴清健的牵线搭桥下,双方就旅游扶贫合作签署了协议,天华学院将帮助万二村做好旅游规划和宣传推介工作。由于没有住宿的地方,他们带着帐篷住进村里,给村里100多元场地租金。“这个穷山沟与大都市终于联系起来了。”吴清健欣慰地说。

在高校的宣传推介下,一批批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的游客纷至沓来。从去年12月至今,村里共接待游客2000多人。

石头村开始热闹起来了,获益的当然是村民。“一个人一顿中餐收30元,最多的一次接待了100多人,还请人来帮忙呢!”妻子生病后,汪向东没有外出打工,靠着卖茶叶、打零工,一年收入万把块钱,“还是搞旅游钱来得快,也来得轻松。”

汪向东尝到了发展旅游的甜头,很多贫困户也得到了实惠。“帮忙洗菜、洗碗,一次能挣100多块,我们觉得很满足。”贫困户吴丽冰身体不好,在村里从事保洁工作,也经常帮忙做旅游接待。目前,在汪向东的引领下,村里有三四户村民开始尝试接待游客。

随着万二村名气越来越大,游客越来越多,许多客商嗅到了商机。据了解,今年村里来了五六批客商考察,有黄山本地的,也有上海、深圳外地的,他们看中的都是这里的原生态旅游资源。

一边探索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一边积极落实扶贫政策和项目。今年,该村扶贫到户项目包括茶园管护、竹园管护、菊花种植、油菜种植等,覆盖所有贫困户;到村项目包括新建旅游接待中心、万二茶厂、有机茶基地等6项,已按照时序进度顺利推进。“下一步,我们将因地制宜种植铁皮石斛,调动贫困户及留守老人一同参与,目前,已经与企业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多元发展,全面开花。2017年,万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1.2万元,通过了省级美丽乡村验收,跻身“黄山市百佳摄影点”,目前正全力向“中国传统古村落”冲刺。

站在万二村,周围的群山连绵起伏、苍翠葱茏。翻过山岭,左边是阳产土楼景区,右边是文昌古道,万二村处于居中的绝佳区位,当交通瓶颈实现突破,石头村的旅游发展前景可期,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记者手记:

真心 真情 真扶贫 

秋风渐起,秋意渐浓。9月27日,黄山日报全媒体“走转改”采访小分队远赴歙县昌溪乡万二村,调研采访精准扶贫工作。

坐落在大山深处的万二村是省级贫困村,也是远近闻名的“石头村”。一条窄窄的村村通道路将我们引入丛林深处,映入眼帘的是土楼、新房参差错落地依山而建,一道道石塝在山坡的斜面上垒成一片片方圆之地,一棵棵茶树长势喜人,村子里石阶逶迤,连通村庄的每个角落……石塝、石阶、石房子,这些体验,于记者而言,既新鲜又惊喜,同时也深感这里扶贫工作的困难与艰辛。

走进村庄,记者们跑田间地头、进农家户院,寻找脱贫的精彩故事,深挖脱贫的成功做法,畅谈脱贫的最新成效,用心聆听、用笔描绘、用镜头记录。在深度的体验中,记者们深切感受到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和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摘帽的信心、决心和力量。两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凝心聚力,以党建激活村里党员干部的扶贫工作斗志,集思广益共谋脱贫良策,很多贫困户在村干部“扶贫先扶志”的引导下,抛弃“等靠要”思想,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借力”各项扶贫政策,走上了脱贫之路。在2017年实现整村出列的基础上,万二村又因地制宜,利用独特的石头山寨自然禀赋,开始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努力让更多村民走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之路,书写大山深处的“石头传奇”。

“只有把贫困户放在心上、当作亲人,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才能赢得他们对工作的支持,才能真正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带着对乡土的浓厚感情,鼓足不屈不挠的一股劲,一步一个脚印迈向目标,扶贫者如此,脱贫者亦然。看到田间地头忙碌的身影,听到党员干部与村民们议论致富办法的话语,他们身上激荡的一种精神,也鼓舞着记者用真情感受、用身心投入,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报道,留下更多脱贫攻坚路上的精彩故事,让更多的读者受众关注贫困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报全媒体走转改采访小分队

(责任编辑:实习生 肖航)


值班编辑:肖航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