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贤胡珍的传说

2019年08月12日 16:26:13 | 作者:叶斌 胡英武 来源:黄山在线
|

在皖南徽杭古道上,座落着一个以魏晋间嵇康为首的七人起名的古村落,竹林七贤。

走进村里,群山环抱,古树掩映,村庄仍然保留古徽州的建筑风格,映入眼帘的仍然是明清时期的粉墙黛瓦和用于防火,防风的马头墙。

绵溪河绕庄而过顺流而下,注入新安江母亲河,整个村庄呈船型,漫步在村中,古屋古井颇多,脚下青石板铺路,顺街而走就能望见“胡氏宗祠”“叙伦堂”匾,有董其昌书写的“明经世家”,该祠堂初建于明,小而简陋,后人称为小祠堂,重建于清嘉庆年间,门头三雕工艺,为歙南宗祠之最。胡氏宗祠由于缺少保护意识,彻底毁于1982年,甚是痛惜。

走入七贤村有“七贤庵”“龙王庙”村西古要道有“关帝庙”,隔墙有“太子庙”与“溪口社庙”100米相对,还有跨徽杭古道的“溪口社茶亭”除还可以收复的龙王庙外数百尊大小佛像全部遭毁。建造年代均为嘉庆道光年间,可想当时七贤村经济、文化之繁荣。古老的七贤村,百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每年正月十三,十五,十八三天要舞龙灯,有红.青二龙舞,晚上耗蜡烛大小数百支,计重百余斤,1959年国庆十周年,最后舞出北岸公社,型号大小,国内少有,为龙灯之最。七贤村首为王姓、方姓,有宋朝方腊在七贤做木桶和1120年至1121年发动农民起义的历史传说,后入汪姓,由歙县吴三铺迁入,现有不过百人,其实居住在这里的大多数是名实其副的胡姓。

公元1479年,太明乙亥,声明歙南的徽州名商胡珍,字翰儒,就出生在歙县东门外的桃树坞,后于胡珊兄弟迁入七贤,出生贫穷的胡珍,从小家里很穷,主要是帮人做挑夫,传说一天在挑酱油时,走在泥巴路上,到深渡公婆岭时,突然下瀑雨,一不小心滑倒,酱缸打碎了,当时的胡珍心里忐忑不安,因东家有规定,凡是晴天摔倒不须赔,雨天摔倒损失要赔,因为明知是下雨就要小心,为什么不注意呢,胡珍知道自己家里很穷,靠挑夫赚钱根本赔不起,他淋着雨,站在那里半天,突然抬起头对着苍天大喊一声:“有朝一日我胡珍要是发迹了,我一定要将泥泞路修成石板路,并且横铺石板到深渡,直铺石板到大阜”。从此他远走它乡,来到了上海,此间一贫如洗的胡珍历经千辛万苦,尝遍人间酸甜苦辣,正是这种徽州人不怕吃苦艰苦创业的精神,他终于有了一笔不小的积蓄,他继续苦干累干,有一天回家很晚,他身心疲惫,倒床就睡了,睡意朦胧中,突然一人飘然而立床前,对着胡珍说,明年天将大旱,南方茶叶你去全部收购回来。便突然消失,当胡珍起身追问时,摔倒在床上,他突然醒了,醒来时心生奇怪,难道是仙人指点迷津,后来他真的就在南方大量收购茶叶。待到来年,南方真的天干地裂,农作物枯萎,茶叶减产,他将茶叶抛出,所盈利的白银都运回老家,从此他的经商之路到了顶峰。据传在上海经商茶叶,胡珍和他的儿子胡祖荫,在清朝末叶最有名,曾富甲一方。

富裕的胡珍不忘以前的誓言,在1749年到1796年,独资兴建三阳----叶村要道的官桥,耗资五千余两白银,现保存完好,耗资五千余两白银修建脍炙人口的横铺石板到深渡,直铺石板到大阜,在曾经挑酱油的路边,沿途从七贤到深渡,为了使人休息乘凉,建成公、婆、塔三岭亭,又耗资五千余两白银捐助“胡氏宗祠”重建,其儿子又在七贤村建造了三进两天井徽派建筑一幢,还有八角亭、鱼池、花园、构筑成了一个“胡氏花园”即“八字门”。据传在黄山市屯溪阳湖有一幢跟“胡氏花园”一样的“八字门”。

新安文化的辉煌,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产生巨大影响,离不开繁荣的徽商经济,正是由于徽州百姓淳朴勤劳、勇于开拓、不怕吃苦、艰苦创业的“徽骆驼”精神,使萌于东晋,称雄明清的徽商,留下了“无徽不城镇”的佳话。

值班编辑:程红妹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