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里的斑斓

2024年03月13日 10:07:52 | 作者:洪波 来源:黄山在线
|

作家禾子的散文集《人间三记》,我欣喜捧读已有多日,每次都会在我平静的心湖里漾起层层涟漪。

三十二篇精致的散文,辑录在人物记、出门记、读书记里,这是他十余年的散文创作的精选集。书不厚,但文字耐人寻味,正如其封面,没有哗众取宠夺眼球,而追求简洁,清清爽爽,犹如深山幽谷里的一泓清泉。

人物记里的这些文章,是作家禾子对于亲情、友情的叙述,缠绵着深深情愫。《阿妈的半生在疼》,这是首篇文章,我读了一遍又一遍,好多时候我的眼里噙着泪花,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母亲,类似的经历时不时浮跃而出。禾子与其母亲一起生活多年,倘若写出厚厚的一本书定然也是精彩的,但他善于取舍,浓缩的都是精华。不看内容,光是这凝练的题目,就很吸人眼球。作家吸收小说的写作技巧,把现实与回忆两条中心线穿插进行,以形成跌宕起伏的对比效果,看似零碎,实则相融一体,可谓“形散而神不散”。《阿爸是个小气鬼》《我的半个母亲》《光棍汉二舅》《我的小姨》,结构上亦如这首篇文章,都是真情的纯真流露,正如书中《天目静塘》一文里的句子:“充满人间烟火的普通字眼,合在一起却意味隽永。念叨了几遍,依然觉得好。”

杨绛先生写了《我们仨》的名著,她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也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与相聚相失。这本书是我网上淘的旧书,在我眼里:书有新旧,但文字没有变化。《我们仨》前前后后,印了近百次,足见读者们的青睐。

禾子这本书的人物记里也有以此为题的文章,以采访稿方式记述了祖孙三代,在文字表述与结构上,有别于笔者上面提及这几篇,风趣幽默里融合现实的真实,峰回路转透着耳目一新之感。

这样的笔调,承上启下地引出了出门记章节里的一篇又一篇好散文。这有访美花絮的倾泻,有居家附近的心灵感悟,也有外省市的芳香醇厚。这样的文章,既得云上遐思,又不离人间烟火气,像禾子的《天目静塘》,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一样漂亮,真像一面镜子,折射着人世间的波光粼粼。

“在开化,窗外的鸟兼职了私人秘书/在每一个清晨唤醒我,和它一起的枝叶/抛开礼仪,直接探进窗口”这是禾子《在开化》一文里的诗句,他在一篇又一篇游记里录入自己的诗歌,使文章有了灵动的音符。其实,作为诗人的禾子,其一行行文字里就诗意盎然。“在开化,夏天的夜晚是美妙的。太阳一下山,所有的燥热仿佛被树木一口吞没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舒展起来,活跃起来。”禾子的这些文章不是流水账似的游玩记录,而是注重地方特色的感悟,善于挖掘其精髓内涵,具有理性的质感。如此文章,与其说是游记,倒不如说是很有见地的散文,这自然是受读者欢迎的。

行万里路,还得读万卷书,如此下笔才有神,禾子读书是否破万卷?我无法确定答案。禾子在此书的读书记章节里,收入了十篇读书评论,虽不能以偏概全,但至少说明他是一个爱读书之人,况且他的这些书评写得都不错,没有坐得十年“冷板凳”的经历,文章又如何能出彩?正如,不看别人的戏演不好自己的戏一样,写好文章也需博采众长。

我以前欣赏过禾子的不少书法作品,知道他对隶书情有独钟。隶书结构以平稳、匀整为主,个别笔画注重字形的夸张与变化,以求气势与力量。近年,禾子迷恋小楷,一幅幅作品不吹嘘全是精品,但至少已属上品范畴。

禾子是他的笔名,原名是季淼慧,低头看齐小禾苗,有容乃大,“淼”者蕴藏着潜力与活力,“慧”者聪明有才智。禾子的文章自有这样的冠名,字如其人,字亦如其文,既像严谨的楷书结构,又似隶书的灵动伸张,二者兼容,加之自身素养与阅历,笔底的文字自然好。

“天目”独在浙西临安境内,其名字由来,是因其东西两山顶上都有一池。其池为天目,山则属天目山系,这是禾子的家乡所在。这样的山水浸润了禾子文字的多彩斑斓。读禾子的新作《人间三记》,心湖常能泛起绚丽的涟漪,其缘由亦在于此。


值班编辑:胡晓苗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