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109】周旋敌“围剿” 救护伤病员

2018年12月14日 11:12:20 | 作者:潘圣涛 来源:黄山在线
|

歙县上丰乡岩源村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流传着许多动人的革命故事。这里向你讲述革命乡儒潘济滨与敌斗智斗勇、救护游击队伤病员廖森木的故事。

接受救护任务

1946年11月下旬,皖南高山深谷已是北风凛冽,雪花纷飞。一天,皖南游击队队长刘奎带着几名游击队员抬着躺在担架上的22岁的游击队二连连长廖森木,来到岩源潘济滨家,请求照顾。潘济滨是上下三村知名的开明绅士,曾任塾师,支持革命,乐善好施,是岩源地区1941年7月由刘奎介绍入党的第一名地下党员,曾给游击队献粮献款,还为游击队干部的孩子代雇奶妈,并常为游击队在岩源地区休整和军训做好食宿安排工作等,亦是刘奎在岩源驻地的老房东。此际对于照顾伤病员,潘济滨自然义不容辞。但当时岩源一带形势十分紧张,尤其在地隔40华里的许村有个敌人办事处,屯兵一个营,正虎视眈眈地盯着岩源这块游击根据地,经常派出便衣特务打探游击队动态。敌特每隔十天半个月要对岩源一带山村搜查,一旦发现可疑的人,就强行绑押至办事处严加刑讯,如有陌生人逗留,连客带主一并绑架逼供。如此白色恐怖时期,接收一个不能行走的新四军伤病员需要有莫大的勇气——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向组织交代?想到这,潘济滨对刘奎说:“救护没问题,只是在安全方面怕有时措手不及……”刘奎深知当时处境险恶,缜密考虑很有必要,便请潘济滨协同召集全村户主开会。会上,刘奎挨户打招呼,拜托大家严加保密、悉心保护,如遇有敌情,听候潘济滨安排,然后又回到潘济滨家商议有关事宜。当时岩源地区有6名地下党员,于1942年2月中旬成立“中共道溪中心党支部”,支部明确安排潘济滨职务之一是负责了解敌方活动情报和江北七师来信来人联络交接。想到革命职责和入党誓词,潘济滨毅然对刘奎说:“请你放一百二十四个心,这个任务就完全交给我好了。”刘奎向潘济滨投去信任的目光,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我代表组织和全队感谢你。”

巧躲三次“围剿

刘奎走后,潘济滨立即对廖森木的救护作出周密安排。他家有两幢房屋,便腾出一幢让小廖住宿。这时外村有个姓宋的老木匠,到老屋基帮户家做木工打家具,正要找个住处,潘济滨就把老木匠安排和廖森木同住一个屋子里,也好有个照应,并让他们对外以父子相称。潘济滨还把小廖安排睡在照壁内楼梯底下的空间里,又在楼梯底部钉上一层旧门板遮住上下楼梯人员的视线。照壁原来安有一扇板门,只要把门关上,外面稍加伪装,乍一进家粗粗打量,很难发现这个秘密。

自伤病员安排在老屋基养伤之日起,潘济滨就绷紧一根警惕的弦,对一些风吹草动十分留意。他上门秘密拜托周围要道上相邻村庄的亲戚朋友,请他们一旦打听到许村敌人办事处的军队有向老屋基发兵的动向,立即设法通知他。在救护伤病员廖森木的4个多月里,曾历经三次险情。12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潘济滨家住茶坦村的外甥叶双喜兄弟,星夜赶了十里山道到潘济滨家,告诉他当天下午许村办事处有一个排赶往茶坦,说是奉上司命令搜查一名伤病员,查到了就地处决。他们挨家挨户楼上楼下里里外外查个遍,就连茅厕、驴栏猪圈也不放过,来势汹汹,十分猖狂,弄得村民惶恐不安,鸡犬不宁。据那个敌排长说,第二天还要到老屋基搜查,为此赶来报信。那时已是凌晨两点多钟,潘济滨闻讯,当即想到离村约三里地的后山有个山洞,可容纳三四人。他连忙叫妻子吴东英和18岁的女儿金凤准备一些吃的,又唤醒廖森木和宋木匠,说明情况后,由妻子打着灯笼,自己背着廖森木,宋木匠帮助扶着走,女儿带着食物和水瓶,连夜将伤病员隐藏在山洞中,并嘱咐宋木匠留下服侍好伤病员。当一切安排停当,走在返家的山道上,已是拂晓时分。潘济滨一脚踏进自家门槛时,距村子二里地的山坳里就传来“砰砰砰”三声枪响。这是反动军常用的“剿匪”信号,其实也是怕丢性命的反动军在给“剿”不着的游击队“打招呼”。因为当时游击队的策略往往是“敌来我就飞,敌去我就归。”他们熟悉地形,翻山越岭,穿林越涧,如履平地。敌军则不然,他们到了深山中往往两眼一抹黑,有时在爆炸声中倒下,还不知手榴弹从何处飞来,故而敌军每次进山“剿匪”总是很怕,就先来个“打草惊蛇”,以此壮胆。听到敌军的信号,潘济滨像放下千斤重担似地长舒了口气。顷刻,敌人进了村,尽管他们挨家挨户里里外外折腾了老半天,但一无所获,只得夹着尾巴败兴而回。

时过半个月,敌人又派一个排到岩源的道溪、绩溪的金坑去搜查游击队伤病员,结果仍然扑了个空。游击队伤病员廖森木却在老屋基潘济滨家度过一个平安的春节。他边养伤,边阅读《幼学琼林》《写信必读》和小说之类的书籍,对《刘子英打虎》这部小说特别感兴趣,看后称赞刘子英是位英雄,大义凛然,舍己为人,勇敢机智。小廖说他初中毕业后,父亲要他跟叔父学做生意,他拒绝了,打听到皖南有位游击队长叫打不死的刘奎,打仗有勇有谋,英勇无畏,百战百胜,就设法来投奔皖南游击队了,大家听了都佩服他有远见卓识。白天他看书,晚上就讲给大家听。那阵子潘济滨家可热闹呢,邻居们早早地挤在他家堂前,廖森木讲了故事又讲革命道理,还教唱革命歌曲——《咱为了救人民参加新四军》《军队和老百姓本是一家人》《北斗星》等。

农历正月将尽,廖森木腰伤复发,且患“打摆子”(疟疾),行动十分不便。刘奎他们常抽空来看望,并带些药物来。潘济滨也为其挖些中草药治腰伤。此时,游击队的活动比较频繁,他们要赶在农忙季节之前,努力做好参军参战动员工作和地方民兵组织工作。当时岩源地区已有6人参加游击队,地方民兵组织已发展到200多人,民兵中有多人准备参加游击队,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革命形势的发展,使得许村办事处的敌人惶惶不可终日,便加紧对游击区“围剿”。此时,很快传来消息:敌人不日要派一个连的兵力“围剿”。潘济滨即和村里几个年长者商量,并根据经验推断,这次必定是从后山包围下来,若再把廖森木藏避后山,就会凶多吉少。大家琢磨敌人近两年从未打村东方向进攻老屋基,遂决定将廖森木转移至离村三里地的东山岗苞芦棚内,并选派当时在本村帮工的江西人郑麻子护侍他度过这一难关,同时每天由潘济滨一双儿女或妻子以打猪草、拣柴禾作掩护,为他们送饭或送些药物。第三天敌人果然派一个连“围剿”老屋基,他们放火烧了怀疑藏有伤病员的那座山,又用枪把全体村民逼押到祠堂内训话,敌连长莫显贵气势汹汹地掏出手枪朝桌上一拍,大声吼道:“赤匪把你们比作河中水,将自己比作水中鱼,可咱们陈淡渔剿匪司令发誓要‘车干河中水,捉尽水中鱼’。你们要是不交出游击队伤病员,就放火烧掉你们的房子。”这时,老屋基私塾的老师吴有德走上前去,替村民求情。原来莫显贵是他的学生,吴老师说:“确实没有见过游击队伤病员,敢以性命担保……”这时敌连长莫显贵也考虑到,若烧了老百姓的房子,游击队是决不会给他们好果子吃的,何况还没拿到真凭实据,便卖了个情面给吴老先生,自打圆场收兵。

不料紧接着敌人办事处又布置捣毁“匪窝”的军事行动。反动军一进山就把山棚当成“匪窝”,见山棚就烧,既如此,东山岗的苞芦棚也难免遭劫。唯恐时间长了会走漏风声,潘济滨马上将廖森木转移到离村较远、交通极不方便的大山坞中(土名龟木培),寄居在一户以种植苞芦为生,长年住在山庄的家中养伤数日。果然敌人经东山岗“围剿”,老屋基沿途的苞芦棚全被烧毁,万幸的是游击队伤病员早已转移。敌人屡犯无获,也就认为确实没有游击队伤病员在此养伤,“围剿”告一段落。

伤病痊愈归队

潘济滨将廖森木接回家中安稳地养伤1个多月,还常为小廖改善伙食。很快,廖森木的伤势痊愈,脸色红润,身体日渐强壮。1947年4月,刘奎来接廖森木归队。临别时,廖森木把自己注有姓名、地址、部队的军帽脱下,双手递给潘济滨说:“大叔,将来天亮了(解放了),请你们别忘了拿着这顶帽子去找我。我这辈子忘不了你们的救命之恩!”潘济滨两眼湿润,郑重地接过军帽,紧紧握着这位5个多月来,一直亲切地呼唤自己和妻子“大叔”“大婶”,呼唤自己儿子和女儿为“小弟弟”“小妹妹”的年轻战士的双手,激动地说:“吃尽苦中苦,方得称英雄,我们盼着你们多打胜仗。”1948年元月6日,廖森木因转战他方,给潘济滨寄来一封信,信中有几句是这样写的:“大叔恩情如海深,我永远不忘,战功为报……万望保重身体。”潘济滨手捧来信,如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廖森木是一位英雄,他接受战斗任务坚决,指挥雷厉风行,作战勇敢顽强,打了多次胜仗,荣升为营长。1949年4月下旬,在解放绩溪的一次十里岩战斗中,他指挥歼敌,身先士卒,猛打猛冲,战斗获胜,但年仅25岁的廖森木不幸中弹牺牲。

解放后,潘济滨被评为对游击革命贡献一等功,并当选为老区人民代表,1959年11月病故,终年51岁。

(注:文中潘济滨系本文作者之父亲)


责任编辑:余佳维值班编辑:余佳维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