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第一为民服务平台

以新理念、新定位、新作为,推进黄山发展再出发——关于“融杭,我们怎么看、怎么干”的思考

2019年04月02日 08:47:07 | 来源:黄山在线
|

 核心提示:融入杭州都市圈,是市委、市政府基于新时代黄山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有利于我市从更大范畴集聚发展资源、在更高层面拓展发展空间、以更高质量壮大发展优势。

融入杭州都市圈,是市委、市政府基于新时代黄山发展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有利于我市从更大范畴集聚发展资源、在更高层面拓展发展空间、以更高质量壮大发展优势。开展“融杭,我们怎么看、怎么干”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推进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和舆论准备,我感到,我们必须在以下几方面深思、悟透和抉择。

一、“融杭”是一次思想观念的洗礼,我们要反思文化传统,做到守正出新

“融杭”的前提在思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山人的人文特质、处世态度和行事风格受徽文化影响很深,对此,我们要辩证看待,既要肯定徽文化给予我们长期的人文滋养,也要防止抱残守缺而导致的思想僵化和思想桎梏。从杭州发展来看,虽与黄山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文化相近,但长期以来不断吸收徽文化、中原文化以及海派文化,进而形成了创新、开放和敢闯敢试的文化内核。反观徽文化,长期以来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农耕文化状态,如果说杭州已是一个都市的杭州,那么徽州依然还是一个乡村的徽州,面对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新时代,深入反思我们的文化因子,在加快“融杭”步伐的进程中:

一是保持崇文重教的传统,但要防止读书至上的倾向,不断增强市场意识。徽州人虽“贾而好儒”,但思想深处“儒”和“仕”仍是摆在第一位的,“贾”只是实现“儒”和“仕”的手段,位置不高,只是谋生的需要,“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导致整体经济意识和市场意识不强,难以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规律和要求相适应。二是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但要防止安贫乐道的倾向,不断增强进取意识。徽州地处山区,物产相对贫乏,一方面养成了徽州人在艰苦环境下求生存的特质和“徽骆驼”精神,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甚至未富即安的心理,难以用宽广视野、围绕远大目标去谋求发展。三是保持坚忍不拔的品质,但要防止固执守旧的倾向,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徽州人性格坚毅,对认准的事情能够咬牙坚持不懈干下去,但也容易导致认死理,不愿轻易改变固定的思维、习惯和办法,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自我革新。四是保持不事张扬的个性,但要防止四平八稳的倾向,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徽州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为人低调谦和,讲究和气生财和“七碗去八碗来”,但也容易导致凡事不愿出头、患得患失的“中庸”,难以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取胜争先。五是保持“抬头看天”的敏锐,但要防止坐而论道的倾向,不断增强行动意识。徽州人对“官家”的政策和形势是善于学习研究的,也能把握趋势和方向,但往往“醒得早起得迟”,说的多做的少,不少好的想法难以落实到行动上,最终丧失机遇和贻误战机。

二、“融杭”是一次产业结构的重塑,我们要找准坐标站位,做到角色分明

“融杭”关键在产业。纵观杭州近年经济发展:一是站位高。确立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世界名城目标、朝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迈进,2018年在杭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21家。二是活力强。2018年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有106.5万家,新增小微企业9.5万家。三是势头好。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3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万元、财政总收入3457.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5.1亿元。四是结构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2.5:34.6:62.9调整为2018年的2.3:33.8:63.9,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电子商务产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的增加值分别增长15.0%、17.5%和15.8%。五是业态新。2018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产业和健康产业分别增长11.6%、13%和10%。同时,突出数字经济重点,提速云计算与大数据、数字内容、视频安防、信息软件、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等优势产业发展,加快5G商用、集成电路、区块链、量子技术、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生物医药、生命健康、新能源、航空航天、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

对比杭州,我市无论在经济体量、质量、结构还是在产业规模、业态和效益上都差距不小,但也不可妄自菲薄、自怨自艾,要从杭州都市圈产业体系中找到切入口,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和升级。一是着眼成为杭州都市圈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地,发展生态农业。发挥我市良好生态优势,推进茶叶、菊花和泉水鱼等农产品绿色规模发展,依托良好交通网络,面向杭州等地销售。二是着眼成为名城、名湖、名山黄金旅游线的目的地,发展全域旅游。深入把握交通改善带来的利弊,发挥文化、生态和资源优势,突出“旅游+”方向,创新旅游与文化、民宿、赛事、休闲、养生等相结合的新业态,面向黄金旅游线全面对接、整体推介和承接客源,调整提升同质旅游景区景点,规避“过道”效应,提升旅游水平。三是着眼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地,发展文化产业。守住徽文化“筋骨肉”,传承“精气神”,适应杭州都市人群心向田园、回归慢生活等情结,强化文旅融合,发展民宿等业态;强化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文化创意等业态;强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加快文化企业发展。四是着眼成为杭州都市圈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发展新型工业。不断强化杭黄两地互联对接,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引进杭州都市圈外溢企业、资金和技术,加快壮大全市园区平台,推动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推动绿色食品、文化创意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五是着眼成为杭州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的延伸地,发展信息产业。当前杭州重点推进的数字经济中,信息软件、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物联网和生命健康等产业比较适合我市发展,可以依靠杭州的企业、技术和市场,通过建立我市的配套企业和分部分中心等,逐步掌握技术和市场,带动发展。

三、“融杭”是一次发展环境的升级,我们要完善体制机制,做到管好放活

“融杭”的基础在环境。纵观杭州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围绕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和干事创业环境的过程。这其中:一是敏锐把握政策走向,有引领风气之先的魄力。比如数字经济的发展,高度契合国家战略部署,又走在其他省市前列。二是积极适应新旧动能转换,有转型升级的自觉。杭州虽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城市,但没有吃“老本”,而是敢闯敢试,在拓展旅游新业态的同时,推进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先进制造等产业发展。三是着眼激发市场活力,有发展民营经济的决断。目前杭州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势头良好,无论是质量总量,都走在全国前列。四是紧跟企业发展需要,有全力服务保障的举措。阿里巴巴总部能设在杭州,是杭州市给予最大的人才、资本、平台和梦想扶持的结果。目前,杭州市正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并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推进通关流程“去繁就简”,打造跨境电商综试区升级版,加快数字化口岸建设。

对比杭州,我市在服务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服务效率、要素保障、干部状态、平台支撑和理念举措等方面差距不小,需要进一步发出壮大实体经济的“最强音”、下好支持扶持的“及时雨”,稳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让政务环境更加透明高效。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压缩、减少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减少审批流程,提升市、县和乡镇政务服务中心工作效能,依托信息技术平台,让数字多跑路、群众和客商少跑腿。二是突破瓶颈制约,让投资环境更加公平便利。努力打破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资质许可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玻璃门”和“旋转门”,保障其在税收、融资、用地和进出口等方面的公平待遇。三是加大减负降本,让产业环境更加适宜健康。按照上级减负降本政策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降低企业成本“20”条意见,从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用工成本、财务成本、用能成本、用地成本、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等方面入手,确保经济成本和其他成本一起减、显性负担和隐形负担一并降,真正让企业轻装上阵。四是加大支持扶持,让创业环境更加活力迸发。落实“黄山人才十条”意见和促进人才创新创业实施意见等,强化人才引育留用,解决人才之渴;加强“众创”平台和产业孵化器建设,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五是强化保护引导,让法治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加快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等机制,不断规范涉企执法检查行为,杜绝非法干预企业自主经营权;打造跨域法律服务平台,加强执法司法联动协作,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企业家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以及企业产权司法保护,切实稳定市场预期,让企业家在我市专心创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六是守住绿水青山,让生态环境更加舒适宜居。推进新一轮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问题整改,落实“河长制”等机制,推广“生态美超市”等做法,保护绿水青山,让黄山成为杭州都市圈的生态屏障和宜居宜业宜游之地。七是激励担当作为,让干事环境更加良好贴心。在不断强化正向激励和负向约束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干部的容错纠错、澄清保护机制和干事创业型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为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干部撑腰鼓劲。

“ 融 杭 ”是 一 个 持 续 深 化 的 过程,我们要系统谋划布局,做到行稳致远

“融杭”的成效在长远。“融杭”涉及思想观念、产业结构和人文环境等各方面,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我们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工作韧性,坚持不懈持续推进。其中尤其需要注意的:

一是保持“融杭”的延续性,防止前热后冷。当前,全市上下正全面掀起“融杭”热潮,各区县部门到杭州都市圈取经学习、参观考察和招商引资等络绎不绝,这是好的开端,但要注意把思想观念的触动、学习考察的收获转化为推进发展的行动,更要在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尽快接轨杭州,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热热闹闹走过场的形式主义。二是保持“融杭”的主动性,防止夜郎自大。某种意义上,“融杭”的过程就是一个“小弟”学习“大哥”的过程,加入杭州都市圈,只是解决了“跟谁学”的问题,但如何学、能够学到多少,最终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决心和悟性、能力。因此,一定要尽快丢掉只要有生态、文化和资源优势,就不怕没人来、不怕不发展的盲目自大,积极主动朝东看、往东走、向东学、引东来。三是保持“融杭”的系统性,防止各自为政。“融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市“一盘棋”推进。在当前全市各区县、乡镇和部门积极“融杭”态势下,需要强化市级统筹,细化全市“融杭”意见举措,规划各区县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和旅游发展的主攻点和着力点,防止各区县同类产业“一窝蜂”而上、招商引资恶性竞争等问题发生。四是保持“融杭”的协作性,防止自拉自唱。“融杭”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要在思想共识的基础上,围绕规划对接、战略协同、交通互联、产业合作、市场统一、机制完善等问题,完善与杭州市的对接协调机制,开展常态化对接协作,借势借力,靠大做强。五是保持“融杭”的群众性,防止上热下冷。“融杭”主导在政府,主体是民众,加快“融杭”步伐,需要全民参与和全面发动。目前,“融杭”在党委、政府层面抓得比较紧,而民间层面虽有动作,但整体热度、深度和广泛度都不够,要切实把群众热情激发起来,把“融杭”部署和大讨论活动向农村、社区等延伸,凝聚共识、争取支持、强化合力;切实把民间资本利用起来,推进中小微企业发展;切实把在杭务工人员力量动员起来,引导回乡创业等。(作者:陆群)

值班编辑:程红妹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