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第一为民服务平台

乘势而上!借力发展我市服务业

2019年06月04日 09:18:15 | 作者:陶雪舞 来源:黄山在线
|

   一、“融杭”怎么看

1.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杭州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自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以来,杭州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区域优势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杭州服务业的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水平位居浙江省首位和长三角城市前列,服务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2018年杭州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572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8632亿元,分别增长1.8%、5.8%和7.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34.6:62.9调整为2.3:33.8:63.9。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2.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

2018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7.9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56.9亿元,第二产业236.6亿元,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384.4亿元,分别增长3.1%、10.2%、6.6%。三次产业比重为8.4:34.9:56.7。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较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9%。

相比较而言,2018年双方GDP相差19.93倍,服务业更是相差20倍之余。就整体产业结构来说,我市服务业占比已超过百分之五十,对我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纵观近几年来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在稳步增长的同时还存在传统性服务业占比偏高、缺乏新兴业态等问题。服务业发展质量不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足、城市功能整体偏弱,主要受整体解放程度不高以及工业发展受限这两大方面的因素困扰。那么如何利用“融杭”机遇高质量发展我市服务业?以下我将提出几点建议。


二、“融杭”怎么干

1.破桎梏,思想大解放。也许受自然条件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徽州人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与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思想上突出特点是求稳,市场观念不强,创业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创新的勇气和激情。因此从政府层面来说,应该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学习借鉴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好的经验和做法,出台相应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在政策上保持平行,扶持本土企业的发展,同时吸引外地企业驻黄;从个人层面来说,我们应该提高合作共赢意识,相互帮衬,抱团取暖,目光要放长远,杜绝“窝里斗”的现象,信息时代单打独斗成不了气候,必须将产业集结起来,合力发展,才能将我市优势产业(黄山烧饼、茶叶等)推向更高的平台。

2.重平台,共建产业园。发达的服务业大多以都市圈为基础,我们以共建黄杭产业园为抓手,加快推进我市服务业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步伐。杭州市互联网、文创、电商、动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成熟,而从我市实际来看,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传统服务业的发展也日益成熟。黄杭产业园应由两地政府共建,制定近期以及远期的发展目标,可选址在黄山现代服务业产业园范围内,产业定位应以我市旅游休闲、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等主导产业为主,同时承接杭州市互联网、文创、电商、动漫等产业转移。

3.优服务,营造一流环境。一是学习杭州市“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及“移动办事(公)之城”建设,最大程度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全程提速,优化营商环境;二是研究阿里巴巴成功经验完善“智慧黄山”建设,大力推广“码上游黄山”项目,建立更为便捷的公共交通体系,特别是完善夜间高铁站旅游交通服务建设,配合列车到站时间增加公交班次。探索扩大旅游年卡的优惠范围,杭州都市圈内市民购买黄山旅游一卡通年票,可以一年内无限次畅游黄山风景区、西递、宏村等15个重点旅游景区,实现杭州都市圈市民与黄山市民一样享受同城惠民旅游待遇。同时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我市服务业整体水平。

4.强转型,加快制造服务化。学习杭州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鼓励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转型,通过对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税收政策,引导制造业企业向服务业企业转型。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无缝对接”,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交融。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如允许本地以及杭州都市圈内制造业企业购买本地生产型服务时,按照一定比例减扣税费。

5.引资智,强人才市场。黄山市经济总量发展不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杭州有以浙江大学为首的38所高校,在校大学生50多万,但是反观黄山,只有黄山学院和黄山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往往这些人才都留不住,而外面的人才由于待遇等原因也不愿意流进,造成人才匮乏,导致产业无法高质量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在人才的使用、服务、尊重、未来的发展等方面,出台比杭州都市圈其他城市更多的优惠政策,创造更加优质的环境吸引人才和企业驻黄。另外,我们应该利用我市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引进杭州都市圈内相关高校,吸引如中国美院、杭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在我市设立分校或者分院,同时基于我市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将非遗产业化,建立“非遗学院”,打好徽文化品牌,让别人走进来,让文化走出去,打造一批文化高地。

责任编辑:孙冯燕值班编辑:程红妹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