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乌镇

2015年10月14日 00:00:00 | 来源:黄山在线
|

乌镇,千年小镇。河道纵横交叉,古桥水阁形成一道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沿河岸迤逦的古帮岸和水阁、廊棚富有江南水乡的无穷韵味。“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千百年沧海桑田,古镇风韵依旧。

最近的影视剧将乌镇拍得那么美,于是很多人慕名而来,包括我们。耳闻多年,今天终于得见其风采。这里的房屋都被刷上土褐色的漆,其实并不是书中所介绍的黑漆,很多漆皮都早已剥落了。青石板路只有两三米宽,小巷子曲曲折折。本地人三三两两坐在门口,有赤膊的老先生摇着大蒲扇,也有利利落落皮肤白净的老太太站在房门口往外看着,他们早已习惯了一群群的游人整日里从他们家门口像黄蜂一样嗡嗡而过。那些居住在木板门后的满脸皱纹的老人,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出过乌镇这个小地方,我看着她们佝偻的身影,有些悲凉,我想,我是宁愿死在路途的人,即使客死异乡,也不愿意老死在同一块蜗居的地方。

走在那青石板路上,看着那一扇扇或开或掩着的门,都能感受到古镇的不凡历史和传奇故事。细细品味着古镇那些在常人看来已十分破旧的房子,一串串有关古镇的故事不断涌现在脑子里。是了,这必是古镇历史沉淀的自然体现,在灵光一闪的刹那,有如电光石火一般传递到了我的脑海里。来往如织的商船,商人的吆喝,女人的妖娆,茶馆里的喧嚣,一幕幕展现。我疑惑于自己这样的感受能力,其实这只是因为古镇沉载了太多的历史,无须你过多地用心,她都会向你传递。随便一扇门,一扇窗,一块青石板,都在向你急急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故事。

“桥里桥”是乌镇最美的古桥风景,堪称桥景一绝,自然不可错过。通济桥和仁济桥两桥成直角相邻,不管站在哪一座桥边,都可以看到一个桥洞里的另一座桥,故有“桥里桥”之称。乌镇有“元宵走桥”的习俗,人们在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时候,总要成群结伴地到附近的市河桥上去走桥。据说可以保佑走桥者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祛除百病。当地人就特别喜爱到通济桥和仁济桥这两座桥上走一走,以讨个福寿双全的吉利。

在乌镇商业街对面的庙门上挂着一只大大的算盘,门口一对联,写着:人则千算,天则一算。颇有些宿命的意味。庙对面则是一个古旧的老戏台,想来在《似水年华》里见过的,怕应该就是这个了。拍下来,仿佛能听到当年久远的戏曲,还有,当年这戏台下该是怎样拥挤熙熙攘攘的人群在抢着看戏。如今,却也萧条,虽然游人如织,只是没了那情致。在一堵老墙上赫然看到“茅盾故居”,这才知道乌镇原来还是茅盾的故乡,啧啧不已。

行走间突然落雨了,雨点细细地筛在水面上,圆圆的印子。在西塘看到了雨,没想到在乌镇又碰到了。雨总可以让古镇洗去游人带来的躁气,变得安恬温柔。我久久地看着水边乌褐色的连片房屋,此时的乌镇没有上午的燥热,也没有下午我刚出门时成群的游客,它像个闲着素裙的少女安静地呆在一隅。空气中有股清湿的气味,淡淡的烟气笼在发乌的房子上。用木棍半撑起的方形木板下是窗户,这种老式的窗户现在很难见到了。窗户的方格子里有时会嵌一个老太太正在晾衣服的身影,有时会是一个穿着睡衣的年轻女人的脸。水边有许多人在洗衣服,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抱一大盆衣服放在石阶上,裤腿挽到膝盖,弓着腰用力在水里甩摆着。乌镇人很喜欢养花,房屋外的高台上堆着许多养在盆盆罐罐里的花草,织出绿绿的一片,遮住了乌黑的板壁。

微雨中,我过小桥,来到一处廊棚。从这里看对面房屋,它们的墙体和屋子下方都打着桔色的灯光,流动着黄晕的影子,勾出乌镇连片房屋静谧错落的线条。我撑着美人靠的扶栏,细细地取景拍着对面黄色灯影中的小桥,出来的效果美得眩目,仿佛黄色渐变的水晶世界,让我惊呼。镜头定格出的是素素桔色光里发乌的墙体和房屋板壁,有幽远宁静的美,和平和深沉的力量。看两岸房屋在水中摇曳,真是无比的清雅、恬静。在廊棚下坐下小憩,坐着坐着,便不想起来了,这样的风情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责任编辑:实习生 史正楠

热点新闻

    查看更多